竹林寺传说

发布时间:2020-07-27 16:03

类型:民间文学级别:市级 地区:登封市

中岳嵩山分太室、少室二山,是上古先民为纪念夏禹之妻玉京太后(涂山娇)和金阙夫人(涂山姚)辅佐禹王治水有功而命名的;汉代为纪念夏禹治水所建的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均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永平年间在少室阙旁所建的竹林寺是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嵩山三佛寺”(竹林寺、法王寺、会善寺)之一。由于“嵩山三佛寺”都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灭佛”时惨遭破坏,但法王、会善二寺却于60余年后乘北魏宣武帝拓跋恪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赐建嵩岳寺及佛塔时得以“搭车”恢复重建,惟有竹林寺一直未能恢复,于是就给后人留下许多关于“竹林寺升天传说”的不同版本。

嵩山地区人尽皆知的“天上竹林,地下少林”的说法,就起源于“竹林寺”的传说故事。

然而此类传说与古籍中的记载多有不符甚至大相径庭,民间传说本来就是一种经常变易的活性很强的口头文化,就传说的基本性质而言,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历史记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之上的口头创作,所以必然显现出些许历史真实的模糊影子。

“竹林寺传说”所依附的真实历史事实是:北魏太延四年(438),魏太武帝下诏“灭佛”时,竹林寺方丈古月在弟子释三元的二哥王林的鼎力帮助下,巧妙安排竹林寺僧人秘密转移到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山坳中的“上林寺”。该寺始建于(公元234年)5月1日,虽然经世二百余年,但因建于少室山峻岭巉岩之间,平时极少有人涉足,所以知者甚少,以至于古籍文献中亦不见记载。待朝廷“灭佛”人马气势汹汹蜂拥云集竹林寺时,寺里的众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官兵们放火烧掉了一座空寺院,但作为竹林寺大门的“少室阙”因不惧火烧而幸存下来。众乡民为掩朝廷耳目,才特意编造出“竹林寺”的诸多传说来。

传承人王进京祖辈居住在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圪塔村,祖上有兄弟三人:老大王木;老二王林;老三王森。因家庭贫穷,老三王森被爷爷和父亲送到竹林寺出家当了小和尚。方丈古月给王森改名三宝(取“佛家三宝”之意),法名释三元,是当年被方丈古月秘密转移(升天)的12个小和尚中的一个。释三元感念二哥王林的功德,改“上林寺”为“竹林寺”。王进京是老二王林的69代孙,家中现存一块奇特古化石,迄今已传承36次72代计1500余年。王进京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都要到少室山清凉峰海拔1600多米的山坳里的竹林寺旧址“传史洞”烧香祭拜。达到应该传承的年份,还要乘夜间带上那块奇特古化石到“传史洞”举行隆重的传承大礼。

大金店镇太后庙行政村位于少室山南麓登封市区西部。相传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曾在这里居住,并建有庙宇故名太后庙。

太后庙行政村北邻少室山(又名莲花山),西邻登封七十二寺院之一的清凉寺,是游览嵩山名胜三皇寨的必经之路。这里是浅山丘陵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均降水量524毫米,日照总时数为2280小时,无霜期231天。这里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繁多,有关竹林寺的传说故事世人皆知。

传说中的竹林寺就建在少室山清凉峰上,此处十分隐蔽,上下皆难以直视之。只有南宋时期以其名著《容斋随笔》而闻名于世的翰林院学生、著名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志·丁志卷三》中的记载较为详实,其中以“到其处,深林茂竹,无人可问。试扣木焉,一小行者出,引以入,行数百步得石桥,度桥百步,大刹金碧夺目。”以及“寻归路以还。至石桥,指支径,令独去。才数步,反顾,则峻壁千寻,乔木参天,了不知寺所在。”等文字记载最为切合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遗址的地容地貌。洪迈该著作中关于嵩山竹林寺的记载为:“峻壁千寻,乔木参天,了不知寺所在。”所描述的只能是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而与少室阙之竹林寺所处的地容地貌截然不同。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少室山少室阙竹林寺是“升天”前的竹林寺,该竹林寺已经“升天”;而少室山清凉峰之竹林寺分明就是“升天”后的竹林寺。

少室山清凉峰竹林寺在香火鼎盛时期曾有方丈1人、持事僧12人、名僧14人,弟子72人,共计99人,建有三皇殿、老君殿和大佛殿,各殿宇依山就势,建筑规模小而狭。因地形偏僻,地势险峻,而且存续时间很短(先后只有8年),以至于世人知之者甚少。但关于“竹林寺升天传说”却在嵩山一带广为流传。

考洪迈《夷坚志·丁志卷三》,书中记载了南宋初年,中原各地广为流传着有关竹林寺的传说:“西京嵩山法王寺,相近皆大竹林,弥望不及,每当僧斋时,钟声隐隐出林表,因之为竹林寺,或云五百大罗汉灵境也。有僧从陕右来礼达磨,道逢一僧,言:‘吾竹林之徒也,一书欲达于典座,但扣寺傍大木,当有出应者。’僧受书而行,到其处,深林茂竹,无人可问。试扣木焉,一小行者出,引以入,行数百步得石桥,度桥百步,大刹金碧夺目。知客来迎,示以所持书。知客曰:‘渠适往梵天赴斋,少顷归矣。’坐良久,望空中僧百余,驾飞鹤,乘狮子,或龙或凤,冉冉而下。僧擎书授之,且乞挂搭,坚不许。复命前人引出,寻归路以还。至石桥,指支径,令独去。才数步,反顾,则峻壁千寻,乔木参天,了不知寺所在。”

嵩山地区关于竹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