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7月9--10日,一群热爱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的青少年来到朱长治文化艺术馆,聆听优秀文化志愿者、著名书画家朱长治老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书法和国画创作,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度过二十四节气——小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是三伏的前奏。朱老师介绍到,小暑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故此“春夏养阳”。此时的天气渐渐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历史上文人墨客创作了反映小暑节气的诗、书、画作品,比如元稹的《小暑六月节》写到“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宋代诗人陆游曾描写“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朱熹的《夏日》记载:“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画家一般会创作应景的《荷花》《纳凉观瀑图》《柳阴高士图》《消夏图》《煮泉图》等等。
接着,朱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用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竹影双禽图》,画面上竹影摇曳,翠竹挺拔,凉风习习,清新雅致,两只鹌鹑躲藏在竹阴里安静地避暑歇息。翠竹、双禽在他的笔触下造成湿重的空气扑面而来,使人顿觉凉意。整篇浅设色,构图洗练简逸,重视师法自然,反映了避暑纳凉之意。朱老师借此作品祝全市人民小暑安康,疫情早日消除。
随后,学员们依据朱老师的绘画要领各自临摹,用心描绘,手法虽稚嫩,但线条细腻,上色用心,且寓意“竹报平安”、疫情早退,符合传统文化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