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

发布时间:2023-11-06 15:35

类型:曲艺级别:市级 地区:郑州市金水区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 ”,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 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 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 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 “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典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 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间约在1900年。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 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 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 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 改革创新的行列中来, 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 曲目,丰富了演唱技 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 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 到邻近的山东、安徽。 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 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语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 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 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 都是短篇。

 

说唱表演的方式早期为“单口”,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 唱;后来发展出“对口”,两人对唱,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三个人 搭档演出的“群口”;也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几种方式各有适宜的节目。

 

演出形式除脚踏木梆自拉自唱者外,多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演唱时要摆 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小铜钹、醒木和小皮鼓。拉坠琴的弦手坐于桌侧,演唱者站立 桌前,左手持简板,右手持一根竹棍,随着坠琴的旋律击出鼓点,板击强拍(板), 鼓击弱拍(眼),弦手脚梆亦击强拍。简板的持法,要求与肩平,不能过高过低,须 敲钹子时,放下简板,拿起棍子。也有的无鼓、无钹,只持简板,右手空着,与左手 相互配合,做出各种动作。醒木仅在长篇大书的说白当中偶尔用之。还有的将坠琴绑 在腰间,能站着拉唱,走街串户,边走、边拉、边唱,旧时被称为“跑摊子”“巧 要饭”的。

 

河南坠子在河南各 地广泛流传以后,受地域 语言、风土人情等人文环 境的影响,便有了声腔流 派的分化。清代末年,在 老艺人中已有了“上路河 南坠子”和“下路河南坠 子”之说。据艺人相传, 最初的上路河南坠子主要是指在河南境内的颍河、沙河上游地区的河南坠子。下路河南坠子则主要是指处颍、 沙河下游颍、亳二州的河南坠子。后来,在河南境内,又出现了东、西路河南坠子之 说。西路主要是指陇海铁路开封以南部分,京广铁路以西以东地带,其中还包括开 封、郑州、许昌、漯河的所谓中路河南坠子在内。所以,这一路就有三个称谓,即: 上路、中路和西路河南坠子。东路主要是指豫东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河南坠子。因 豫东受皖北河南坠子影响很大,两地语言又较接近,于是,东路河南坠子又包括颍、 亳二州境内的河南坠子。

 

1953年出生在开封县的梅花寨村的李久长13岁时候,开始拜师于孙玉玺学唱坠 子,两年后出师,开始在开封、中牟、洛阳一些地方的村子里独立挂弦演唱。1975 年,李久长到郑州文艺系统里挂职工作。2002年,生病后开始了坠子书的整理工作, 将他记忆中的唱段写下来;同时,也开始整理老艺人的段子。2011年,金水区李久长 申报的河南坠子列入第三批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牟东临古都开封,交通便捷。20世纪30年代的张老二、乔三妮,40年代谢庄艺 人武景州等人先后引进了西路创儒门、东路调创高门,河南坠子表演形式趋于成熟。 到60、70年代达到了顶峰,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刘”刘贵枝、刘明枝、刘宗琴等享誉 中原地区的坠子名家。

 

2018年,中牟申报的河南坠子列入第四批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