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大禹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0-07-27 15:28

类型:民间文学级别:市级 地区:登封市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立国始祖。大禹的一生和登封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生长于登封,家居于登封;他治水于登封,建都于登封。相传,大禹出生于嵩山少室山下一溜石纽屯儿的祖家庄。公元前2070年,大禹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立夏王朝。作为禹都阳城的登封,大禹神话传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脉络清晰,内涵深刻,经典多元,影响深远。登封大禹神话传说和祭祀大禹的民间舞蹈独脚舞相继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禹神话传说主要分布于登封市及巩义市、禹州市、伊川县、新密市、汝州市、偃师市等嵩山周边地区,在登封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登封是全国大禹神话传说最为丰富和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流传于唐庄、卢店、告成、大冶、君召、石道、颍阳、徐庄、宣化、嵩阳办、少林办、中岳办等各个乡镇区办。

 

    一、大禹神话传说的历史渊源

大禹神话传说在登封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周围,嵩山又称为崇山、崇高山。《国语•周语》和《春秋外传》皆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大禹及其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有关史籍文献中“禹居阳城”、“禹凿轩辕”、“禹避阳城”、“禹都阳城”的记载很多。

    登封大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禹居阳城”、“禹凿轩辕”、“禹避阳城”、“禹都阳城”等,史籍文献多有记载。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曾引述此段文字。

    《穆天子传》卷五云:“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囗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郭注: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启母在此山化为石,而夫启亦登仙,故其上有启室也。皆见《归藏》及《淮南子》)。乃囗于启室(似谓入启室中),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坎下乾上)。”

    《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

    《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

    《竹书纪年》载:“帝舜十五年,命禹有事于太室。”

    《汉书•武帝纪》载:“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应劭注曰:“启生而母化为石,遂于石旁建启母庙,以避景帝讳,改曰‘开’。”颜师古注曰:“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启母阙铭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伯鲧称遂,OO其原。洪泉浩浩,下民震惊。禹O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同心济隘,胥建三正。杞缯渐替,又遭乱秦。圣汉湮(左为示安旁)享,于兹冯神。翩彼飞雉,卒(左为山)于其庭。贞祥符瑞,灵支挺生。出O弼(中为隔少耳朵旁)化,阴阳穆清。兴云降雨,OOO盈,宁一不歇,比性乾坤。福禄来归,柏宥吾君。千秋万祀,子子孙孙。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春秋外传》:“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中载:“启母庙南有石阙,亦称开母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东南流,迳阳城西,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古今图书集成》卷56杨炯《少姨庙碑文》:“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崇高少室之庙也。其神为妇人像者,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

    崔融《启母庙碑记》载:“明明有夏,穆穆涂山……石破北方,终见生余之兆。则郭璞所谓阳城西有启母石,李彤志谓嵩山南有启母祠,随巢之说有征,鸿烈之言无爽。”

   《嵩书》:登封为“圣王(大禹)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祀大禹,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


分享到:

回到顶部